【炭黑產業(yè)網】8 月 12 日消息,在白炭黑的相關研究與應用中,原生粒徑和二次粒徑是描述其粒子結構的兩個核心概念。對于沉淀法白炭黑而言,這兩種粒徑在形成機制、穩(wěn)定性、尺寸范圍以及對下游產品性能的影響上,都存在著顯著的區(qū)別。
從定義與形成機制來看,原生粒徑指的是白炭黑在合成反應(例如硅酸鈉與酸的反應)中最初形成的、獨立的基本粒子尺寸。這些粒子是通過化學反應直接生成的,堪稱白炭黑結構的 “最小單元”,它們通常借助共價鍵(像 Si-O-Si 鍵)形成穩(wěn)定的晶體或無定形結構。而二次粒徑則是原生粒子因表面能較高,通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團聚形成的更大結構的尺寸。依據(jù)團聚強度和穩(wěn)定性,二次粒徑又可細分為聚集體和附聚體。其中,聚集體是原生粒子通過不可逆的化學鍵(如 Si-O-Si 鍵)緊密結合形成的團聚體,其結構穩(wěn)定,很難通過機械分散的方式被打散;附聚體則是聚集體或原生粒子通過可逆的物理作用力(如范德華力、氫鍵)松散結合形成的團聚體,在加工過程中(比如攪拌、研磨)能夠被部分打散。
據(jù)炭黑產業(yè)網了解,在尺寸范圍方面,原生粒徑處于納米級,通常在 5-100nm 之間,具體的數(shù)值由合成工藝(如反應溫度、pH 值、反應物濃度等)決定。二次粒徑的范圍則有所不同,聚集體粒徑一般在幾百納米到幾微米(如 0.1-10μm);附聚體粒徑則在幾微米到幾十微米,甚至可能更大(如 10-100μm),且受干燥、儲存及分散工藝的影響較為顯著。
原生粒徑和二次粒徑的差異,對下游產品性能有著重要影響。原生粒徑較小的白炭黑,因其比表面積大,在與橡膠等材料混合時,能更好地發(fā)揮補強作用,提升產品的力學性能,如拉伸強度、撕裂強度等。而二次粒徑的大小及分布則會影響白炭黑在下游產品中的分散性,若二次粒徑過大且分布不均,可能導致材料性能波動,影響產品質量的穩(wěn)定性。例如在輪胎制造中,白炭黑的分散性直接關系到輪胎的耐磨性、抗?jié)窕缘汝P鍵性能,合適的粒徑分布能幫助輪胎在行駛過程中表現(xiàn)更優(yōu)異。